首页 帮助中心 帮助中心 日本服务器访问沿海地区的延迟是多少ms?如何测试
日本服务器访问沿海地区的延迟是多少ms?如何测试
时间 : 2025-08-19 11:40:11 编辑 : 华纳云 阅读量 : 7

  日本服务器访问中国沿海,到底该是多少毫秒才算“正常”?先把“毫秒”落地到物理世界:光在光纤里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二十万公里,从东京到上海的直线距离约一千八百公里,理论上一趟单程大约九毫秒,来回十八毫秒,这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物理下限”。现实并不是直线,数据包要进路由器、出交换机,在海底电缆里转几个湾,还要和别人的流量同线排队,于是多出来的二三十毫秒甚至更多,就是你在屏幕上看到的“网络表情”。因此,当大家问“多少毫秒算合理”时,答案永远是区间而不是定值。

  如果把中国沿海拆成三个“海面”:华东(以上海、江苏、浙江沿海为代表)、华南(以深圳、广州、珠三角与福建沿海为代表)、环渤海(以青岛、天津、大连为代表),在跨境链路通畅、晚高峰没有挤爆的前提下,东京或大阪直出到华东常见往返在三十五到六十毫秒之间;到华南多出一个海弯,常见四十五到八十毫秒;到环渤海,常见四十到七十毫秒。若你采购的是优质跨境线路(例如走“精品网”或等价的高等级国际专线),在闲时能看到三十到四十五毫秒的漂亮曲线;而如果使用的是普通共享国际出口,晚高峰八点到十一点这段,六十到一百二十毫秒也并不稀奇。别急着说“供应商骗人”,电信/联通/移动各自的国际出口、拥塞状况、调度策略都可能让同一台日本服务器在不同的沿海城市呈现完全不同的延迟画像。

  为什么同样是“日本到沿海”,有人三十多毫秒,有人一百多毫秒?你可以想象三家不同的航线:电信的“163/4809”(普通国际网与精品网)、联通的“4837/9929”(大众与高优),以及移动的“9808”(国际公司链路)。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三条线的拥塞程度、去往中国不同海岸的落点、与香港/台湾/韩国/美国等中转的分流方式都不一样。再加上日本本土也有不同的上游(NTT、IIJ、KDDI、SoftBank 等),路由谈判像订舱位一样每天都在发生,于是你的数据包就在这些“航道”和“码头”之间找最顺的一条。偶尔不顺,不一定是谁坏了,可能只是那天潮水大。

  说完“应该是多少”,该聊“怎么自己量”。别盲目相信一两次 ping 就给系统下结论,延迟的评估像做一份体检,项目要够、时间要长、样本要多。第一步,选稳妥的日本端点。理想候选是东京或大阪的云厂商,或者运营商提供的测试 IP/Looking Glass 节点。这样可以减少你把时间浪费在“对方本来就不回 ICMP”的假阳性上。第二步,从中国沿海的多个接入环境去量:公司宽带如果是电信,再找台联通/移动的家宽,若能在上海、广州、青岛各做一份更佳。第三步,分层测试。先用 ICMP 看总体往返,再用 TCP/443 验证“真实业务通道”的握手时延,最后用路由探测定位“慢在第几跳”。

  实际落地的命令不难。在 Windows 上,先开一个十分钟的基础延迟采样:

  ping -n 600 -l 32 <日本测试IP>

  再换成 TCP 方式看 443 端口的握手迟滞(可用 tcping 或 PowerShell 的 Test-NetConnection):

  tcping -n 100 <日本测试IP> 443

  同时跑一下路径诊断:

  tracert -d <日本测试IP> 和 pathping <日本测试IP>

  在 macOS 或 Linux,等价的操作是:

  ping -c 600 -s 32 <日本测试IP>
  mtr -rwzbc 200 -i 0.2 <日本测试IP>(ICMP 观测)
  mtr -rwzbc 200 -i 0.2 -P 443 -T <日本测试IP>(TCP 观测)

  这里的 -b/-z 可以显示 ASN 与压缩输出,-T -P 443 用 TCP 探测模拟真实业务路径;-c 200 -i 0.2 代表每 0.2 秒一次、200 次采样,能看到抖动和尾延迟。

  只测 ICMP 还不够,因为很多机房对 ICMP 限速或干脆丢弃;真正决定用户感受的是“应用层的第一个字节”。你可以用 curl -w 量 TTFB(首字节时间):

  curl -o /dev/null -s -w "ttfb:%{time_starttransfer}\n" https://你的日本站点/一个小文件

  为了排除 TLS 首次握手的额外成本,可以先访问一次让连接复用,再测第二次;或者直接用 HTTP/3/QUIC 的 URL 看是否减抖。若要评估吞吐与抖动,对称地在日本服务器起一个 iperf3 -s,在沿海客户端跑:

  iperf3 -c <日本IP> -t 60 -R(服务端→客户端方向)
  iperf3 -c <日本IP> -u -b 10M -t 60(UDP 抖动与丢包)

  吞吐不是延迟,但延迟的抖动与丢包常常与拥塞并发,iperf3 能把症状纳入一张图。

  测试不是截图的瞬间,而是一个周期。至少覆盖一整天,尤其要抓住晚高峰(20:00–23:00)和清晨(06:00–08:00)两个对照时段。把每次 ping/mtr 的平均值、P95、P99 抽出来,做一张小表:清晨与晚高峰的往返时间、丢包率与跳数差异。如果 P50 在 45ms、P95 在 85ms、P99 偶发破百,这套链路对 Web/视频点播基本没问题,但对游戏/交易可能就需要优化;如果 P50 就在 80ms 往上,且晚高峰抖动大于二十毫秒,说明国际出口或某一段链路持续拥塞,靠应用端小修小补很难治本。

  解释 mtr 的跳点也要保持冷静。中间节点的 ICMP 响应高不等于它就是“罪魁祸首”,很多运营商对转发优先级高、对回应优先级低,“看起来”很慢但只是懒得答你。真正的拥塞,往往体现在“从这一跳开始,后面所有跳的时延基线整体抬高且抖动放大”。如果你看到日本境内最后一跳很稳,跨海第一跳到香港/台湾/韩国突然整体高二三十毫秒,八成就是海缆段或国际口在忙;如果跨海段还好,进中国第一跳开始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曲线(比如白天和晚上像两条河),那大概率是国内侧的入口在挤。

  当你手里有了足够的数据,就能把“多少毫秒算正常”说得更像工程而不是玄学。对多数 Web 场景,日本到华东四十到七十毫秒、到华南五十到九十毫秒、到环渤海四十到八十毫秒,是一个现实世界里“既不惊喜也不失望”的区间;对实时语音、竞价撮合、在线对战,希望把常态压到六十毫秒以内,且抖动控制在十毫秒以内,这就需要在线路侧下功夫:选择对中国友好的上游(含等价精品网)、优先与香港/台湾作短跨、或在日本双点(东京+大阪)并行发布,配合智能调度把华南更多导向大阪,把华东/环渤海更多导向东京。有条件的话,再在香港或新加坡架一层前置,把静态内容/CDN就近“上岸”,动态请求再回源日本,能显著缩短首屏等待。很多团队把“Anycast + GeoDNS + 健康检查”当作标配,目的是让路由根据用户所在海岸与链路健康自动选择更短的那条海道;应用侧打开 HTTP/2/3、连接复用、0-RTT、TLS 会话复用,操作系统把拥塞控制调整到 BBR 或 CUBIC 的更优版本,数据库与缓存前移,这些都能把“同一条线路”的体感再往前推一截。

  还有一些容易忽略却很有效的小动作:在测试时把 ping 的负载从默认的 32/56 字节换到 1400 字节,看路径 MTU 是否导致碎片与重传;把 tcping 的端口从 443 换到你的业务端口,确认中间设备没有针对性限速;在日本端确保防火墙不过度限制 ICMP/TCP SYN 的响应,否则测试会冤枉了线路;在中国侧关闭一切代理/安全加速器,DNS 解析指向你真正想测的那台;用两套不同的 DNS 做 A/B(权威 DNS 与公共 DNS),排除“解析到了一个拥塞的 IP 段”的偶发性偏差。做完这一轮,你会惊讶于——很多“日本很慢”的抱怨,其实是解析、端口、MTU、限流这些边角导致的“假慢”。

  到底要不要为了那十几毫秒去更换落点?经验是:先拿数据,再动刀。东京到华南偶尔不如大阪,这是真的;大阪到环渤海有时绕路,这也是真的。跨境网络是个动态系统,今天最优不保证明天仍最优,与其追着风口跑,不如在架构上留好余地:日本双活、香港热备用、跨运营商BGP、应用层可热切;当监控发现某条边压强上升,就让流量像水一样去另一条边。你要给系统设一个“目标”:比如华东 P95 ≤ 70ms、华南 P95 ≤ 85ms、环渤海 P95 ≤ 75ms,抖动 ≤ 10ms,晚高峰丢包 ≤ 0.5%。然后围绕这个目标迭代供应商、路由与应用参数。那时,“日本访问沿海多少毫秒”不再是一句无法落笔的问句,而是一张你自己画出来的曲线。

华纳云 推荐文章
日本服务器系统优化技巧,性能翻倍不是梦 搭建视频分发平台,日本服务器的带宽够用吗? 为什么日本服务器适合亚洲区域的游戏加速业务? 日本服务器租用多少钱一个月?费用详解与配置对比 日本服务器租用搭建直播推流服务稳定吗? 租用日本服务器做外贸网站靠谱吗?需注意哪些细节?
活动
客服咨询
7*24小时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
渠道支持